观世音菩萨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的菩萨之一,常以慈母般的形象与大众结缘,因而深入人心。
任何人遇到任何困境和痛苦,只要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观世音菩萨都能寻声救苦,施以援手。
观世音菩萨为何有如此多的神通方便?关键在于她的“慈悲”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慈悲是佛道之根本”“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”。
虽然,“慈悲”二字常被人们组合在一起用,但二者内涵是有差别的。慈,是慈爱众生,并给与快乐;悲,是同感其苦,并拔除痛苦。
可见,无论当下是否感到痛苦,都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,就像孩子思念母亲,并不局限在伤心难过时一样。
慈悲的心理,平常人内心也有。比如,父母拼尽全力,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,给与孩子快乐,是“慈”的表现;看到孩子经受痛苦,心如刀绞,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减轻痛苦,甚至愿意牺牲自己,这是“悲”。
那么,这样的慈悲,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有何不同?
差异的关键,就在于“智慧”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《心经》中的那句话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…”。
这里的“般若波罗蜜多”,指的就是能将众生从无明、烦恼、痛苦的“此岸”,度至光明、清净、安乐的“彼岸”的究竟智慧。
可见,真正的慈悲不只是心好、愿善就行,还要以智慧来提升慈悲的境界。为方便大家理解、记忆,姑且以“小悲”、“中悲”、“大悲”、“超大悲”来假名安立:
小悲 —— 爱缘慈悲
上文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慈悲,就是“爱缘慈悲”,因为世间的感情,包括亲情、爱情、友情、物情,而对对方生起慈悲。
但这种慈悲从无明、我执中生起,内见有我,外见有人,且亲疏有别。也就是说,心中最爱的还是自己,且当对象换成跟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,或与自己有怨的人,或其他道的众生,慈悲便无法同等生起。
此外,这样的慈悲不纯净,夹杂着强烈的贪著、占有,充满过患。比如,当孩子不接受父母的“为你好”,或帮助未起到应有的效果,父母内心便产生失望、挫败,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。
中悲 —— 众生缘慈悲
比爱缘慈悲更提升的境界是什么呢?是“众生缘慈悲”。这种慈悲视一切众生如赤子而予乐拔苦。众生,不仅限于人类,还包括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天等六道众生。
慈悲对象的范围虽更加广大,但因为我执未断,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且亲疏冤亲有别,在慈悲众生的过程中依然会生执著和烦恼,无法做到清净、平等。
大悲 —— 法缘慈悲
法缘慈悲,是因悟到诸法无我的真理,二边不着,中道不存,见一切法皆从缘生,知道众生与自己本是一体,而对一切众生起没有分别、执著的平等慈悲。
能达到这样的境界,已经超凡入圣,但因还有起心动念,未能任运自如、圆满无碍,需要继续学习、修行提升。
超大悲 —— 无缘慈悲
慈悲的圆满境界,是无缘慈悲,也就是观世音菩萨那样的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
这种境界以智慧为体、慈悲为用,远离妄想分别,心无所缘;知心佛众生,等无差别,不住凡夫之有为,不住二乘之无为;亦不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因此,能平等无私、广大无限、尽未来际地慈悲众生,拔苦予乐。
因此,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中蕴含着生命的无尽宝藏,不仅是礼拜、恭敬的对象,更是我们忆念、学习的榜样:学习她的慈悲,给予众生快乐,拔除众生痛苦;学习她的平等,无缘大慈同体大悲,亲疏无别;学习她的智慧,以耳根圆通,证甚深般若智慧;学习她的精进,驰骋生死苦海,救拔无边有情……
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
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
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